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牢固树立监管为民理念 推行服务型执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构建“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的执法模式,给作为执法人员的我们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工作思路。执法过程一方面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更好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众切身权益并助力社会良性运转;另一方面要将服务性寓于严格执法过程中,提高执法质量,让公众感受到执法的温度,拉近执法者与群众的距离。
“服务型执法”是“监管为民”核心理念在执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注重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它兼顾了法、理、情,在复杂的社会治理中,单纯依靠强制执法容易引发矛盾,而服务型执法通过赋予执法者“服务者”角色,能更好地连接政府与群众,形成“执法者引导、当事人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合力。另一方面,“服务型执法”通过事前预警、事中柔性执法和事后跟踪指导等举措,有助于从源头消除违法隐患,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但如何贯彻落实好服务型执法,把握执法中的弹性尺度,平衡统筹好执法的力度与温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持续贯彻宗旨意识,体现执法温度
宗旨意识是新时代执法工作的重要理念,核心在于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执法全过程,让法律的刚性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执法者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比如在处理涉及民生案件时,优先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以服务大局、解决问题为导向,避免机械执法;在整治违规经营时,先帮助经营者了解政策、寻找合规途径,而不是简单的“一罚了之”。
执法温度并非弱化法律权威,而是在依法办事的基础上,注重方式方法。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对情节轻微、初次违法的行为,多采用劝导、警示等柔性措施;对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违法行为,依法从严从重处罚;全面推行说理式执法,向当事人说明执法依据、理由和流程,让当事人理解并配合执法。通过将宗旨意识转化为具体的执法行动,既能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又能让群众感受到执法的温暖,从而提升对执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持续加强学习提升,展现执法依据
持续加强学习提升是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要保障。作为执法人员,我们需系统学习法律法规,确保对执法依据理解准确,强化法律知识储备,避免因法条生疏导致执法偏差;需向有经验的同事学、在实践中学,通过学习执法程序、沟通技巧、应急处置等内容,提升综合能力素养,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实际执法能力;需持续关注新规出台及解读,跟进新规动态更新,确保执法依据始终符合现行法律要求。“君子善假于物也”,我们要善于学习、利用信息化手段、数字化媒介丰富普法手段和方式,利用情景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普法宣传。如我局视频号的 “你点我检”活动,通过以案释法,涉案主体“回头访”、相关事项“回头看”、相关产品“回头检”等强化案后跟踪指导,帮助涉案主体和经营主体规范经营。
通过持续学习筑牢专业根基,既能让执法人员做到“心中有法、手中有尺”,也能让群众感受到执法的合法性与公正性,从而提升对执法工作的认可度。
三、持续探索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果
我们要学会未雨绸缪,强化事前预防,分析市场动态和企业经营情况,梳理可能出现的违法违规苗头性问题。针对行业特点,通过举办培训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企业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增强企业合规经营意识。规范事中执法行为,制定细化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避免处罚随意性和“一刀切”。加强事后跟踪帮扶,建立健全事后回访制度,对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业进行回访,了解其整改落实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于积极整改的企业,及时指导,恢复市场信誉。完善监督评价机制,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定期收集意见和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同时,加强内部监督,对执法过程中不规范、不文明行为进行严肃问责,确保执法力度和温度统筹落实到位。
执法工作是一盘棋,执法人员不能自行其是,要听从安排;执法工作是一个拳头,要凝聚执法合力,强化执法部门和新闻宣传部门等多部门协同联动;执法工作是一把剑,执法人员要敢于办案,让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