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怀着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走进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大门。作为一名刚走出校门、毫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面对这份连接着市井烟火与民生安全的工作,我既为能参与守护家乡市场秩序而倍感荣幸,也深知自己要从“纸上”走向“实地”,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在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期间,我常年与文字打交道,养成了“把复杂说简单”的习惯:读文章能快速抓住核心,写东西能做到条理清晰;与人交流时,习惯先听再讲,能顺着对方的思路把道理说透。这些文字与沟通方面的“纸上功夫”便是我这22年来的积淀,当然我知道,面对新的环境与新的任务,我还需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不断打磨、沉淀。
一、立足专业,锚定方向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我虽无工作经验,但专业赋予的基础能力与在学生工作中锤炼的素养,可成为融入岗位的“敲门砖”:文字处理能力上,简单学习过公文写作、文本分析,能够将零散信息梳理成条理清晰的文字;组织协调能力上,在担任班级文体委员和学校社团联合部组织部干事期间,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在组织班级文体活动时,对同学们进行协调分工;在社联工作时,对接各社团工作安排、文件处理。这些经历让我养成了“拆解任务、衔接各方、把控细节”的习惯——这对于处理工作中多环节的信息对接或许能提供帮助。
同时,通过初步了解,我对邵阳市市场监管局的工作有了基础认知:它是直面群众的“窗口”,也是守护民生的“防线”。核心职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守底线”,聚焦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领域,通过日常检查、执法监督筑牢安全屏障,比如邵阳街头的餐饮店卫生、农贸市场的食材安全,都需要细致监管;另一方面是“促发展”,服务本地商户合规经营,比如指导小摊贩办理证照、帮助特色农产品企业了解质量标准,让监管既有力度也有温度。作为基层单位,邵阳市场监管工作面对的场景很具体,比如会遇到小吃街、乡镇作坊里的商户对政策不够理解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把法规讲明白、道理说透彻,这让我看到了文字和沟通能力的用武之地,也更清楚自己还有很多需要补的“实践课”。
二、以文赋能,衔接实务
我计划从文字和沟通两方面衔接实务:法规条文是监管工作的“标尺”,也是材料的依据,作为新人,我会先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核心法规,确保引用条文时准确无误;同时,执法文书的规范性是基础,我会从零学起,对照单位过往优秀材料和模板,练习表达的严谨性,确保表述准确无歧义,避免模糊表述。
无经验更需多倾听学习。面对同事,我要主动请教,以谦逊态度熟悉流程;面对群众和商户,我计划先做“观察者”,跟着老同志学习把“执法术语”变成“家常话”,比如解释“责令整改”时,既讲清规定,也说明“整改后能避免罚款、让生意更规范”,慢慢积累沟通经验,避免因表达生硬引发误解。
三、严守初心,砥砺作风
市场监管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数字、一句表述的错误都可能影响结果。作为新人,我会把“严谨”刻进习惯:写任何材料都反复核对,抄录法规条款时对照原文逐字检查;听同事讲解工作时做好详细笔记,不确定就及时追问确认;面对群众咨询,不熟悉的绝不随意回答,先记下来等请教清楚后再回复,避免误导他人。
无经验既是短板,也是“从零开始、扎实起步”的契机,我会保持“空杯心态”勤学蓄力:每天花半小时整理“今日学到的新知识”,每周总结“哪些地方没做好、下次该怎么改进”;向每一位同事学习,无论是执法办案技巧还是与商户打交道的耐心,都认真观察、虚心借鉴;不急于求成,接受自己“会犯错、会不懂”,把每一次请教、每一次练习都当成积累,慢慢从“纸上谈兵”走向“上手实操”。
作为刚入职的新人,我深知要学的还有很多。但我会以专业为起点,以谦逊为态度,从记准一条法规、写好一份笔记、问清一个流程做起,努力把文字能力转化为监管工作的助力,把学习热情转化为融入岗位的动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懂法规、能沟通、肯实干的市场监管人,为守护邵阳百姓的“舌尖安全”和市场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